中国为什么有前途

中国为什么有前途

Main中国为什么有前途

中国为什么有前途

翟东升

0 /

0

0 comments

平装

Amazon

Barnes & Noble

Bookshop.org

想添加您的书店? 通过 support@z-lib.fm 与我们联系

你有多喜欢这本书?

下载文件的质量如何?

下载该书,以评价其质量

下载文件的质量如何?

内容类型:

书籍

年:

2020

语言:

chinese

ISBN 10:

7111628330

ISBN 13:

9787111628330

文件:

PDF, 51.20 MB

您的标签:

IPFS:

CID , CID Blake2b

chinese, 2020

线上阅读

添加到我的图书馆

Favorites

pdf, 51.20 MB

Toggle Dropdown

下载

转换到

解锁大于 8 MB 的文件转换Premium

发送到

在1-5分钟内,文件将被发送到您的电子邮件。

该文件将通过电报信使发送给您。 您最多可能需要 1-5 分钟才能收到它。

注意:确保您已将您的帐户链接到 Z-Library Telegram 机器人。

该文件将发送到您的 Kindle 帐户。 您最多可能需要 1-5 分钟才能收到它。

请注意:您需要验证要发送到Kindle的每本书。检查您的邮箱中是否有来自亚马逊Kindle的验证电子邮件。

正在转换 转换为 失败

高级账户特权

发送到电子阅读器

提高下载限制

转换文件

更多搜索结果

其他特权

捐款

详细了解特权

您可能会感兴趣

加载更多

关键词

济投币企贸融援储货略欧升额优矿竞洲亿巨粮险营税占购缺址银协稳尤控稀衡跨预补幅扩

关联书单

读隘中美贸易战

—本应对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的全民阅读手册

—个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 , 会有什么样的风 险?我们面前这部既有学术

性又有可读性的著作 , 对我们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 , 大有梩益 。

— 李君如 -

用“地球村里的山妃大叔号“银行的经营来说明美元霸权的逻辑基础,用国家大剧院门

口的贵重物品保存柜台的功能来类比中国外汇储备同外资之间的内在关系,用金庸小说

中段誉的武功来类比中国在大国博弈中的实力和潜能 。 所谓深入浅出,读者眼前的这本

书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 。

— 龙永图

从中国历史进入现代以来 , 中国面对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从未比现在更有利于中国地位

的腾升

作为应对和探索这真正重大的历史性局势的一项智识努力,这本书值得阅

读,值得审视,也值得引作一项可贵的思想资材 。

_.一 时殷弘

,

世事如棋,世界经济亦如棋 , 当局者迷,观弈者清,欲解迷局 , 读此书必有助益 。

乔良

髻减重了11 1

二二: ;恤一 97;:;“嘉震° >

3版

对外经济关系的

战略潜能第

Strategic Implications of China's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Q 机械工业出版社

China Machine Press

为什么

有前途

翟东升@

China's

Bold Future

中国

图书在版编目 (CIP ) 数据

中国为什么有前途 : 对外经济关系的战略潜能/翟东升著.—3 版.—北京 : 机械工

业 出版社, 2 01 9 . 6

ISBN 978-7- 111 -62833 - 0

I. 中 ...

II. 翟 ..

III .对外 经济关系 - 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 中国

IV. Fl25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 (20 1 9) 第 09649 1 号

中国为什么有前途

对外经济关系的战略渚能第 3 版

出版发行:机械工业出版社 ( 北京 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 22 号邮玫编码: 1000'37 l

责任校对:李秋荣

责任编辑:冯小妹

刷:北京市兆成印刷有限责任公司

开本: 1 70mm x 230m m

1/ 16

书号: l SBN 978 - 7 - 111 - 62833 - 0

次: 20 1 9 年 6 月第 3 版第 1 次印刷

张 : 2 1. 25

定'

价: 59.00 元

凡购本书 . 如有缺页、倒页、脱页 . 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客服热线:

( 0 10) 68995261

8836 1066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封底无防伪标均为盗版

本书法律顾问: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

投稿热线:

( 010 l 88379007

读者信箱: hzj g@hzbook. com

购书热线: ( 010) 68326294

韩光/邹晓东

华亲经管

HZBOOKS

I Econom,cs

Finance

Business & Management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礼记.大学》

p r e f a c c

第 3 版前言 。

。。...

2018 年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主题是中美贸易战 。 也许是因为

本书前两版多次加印带来的影响力,我从 2018 年 1 月开始(当时

美国对华贸易战还处于筹备阶段)便受邀参与了不同层次的学术

研讨会

相对千目前的主流意见,我可能算是偏牌派,即主张适

度强硬 . 放开手脚反击美国资本市场这一关键软肋,通过斗争求

和平而不是通过退让求和以粉饰太平 。 通过调研和分析.我发现

特朗普本人的贸易战动机既不是围堵中同,也不是减小贸易逆差 .

而是找个借门收点关税弥补联邦财政赤字,以便维护其对内减税

这一核心政绩 。 因此,中国不应通过大幅采购美国商品来试图劝

说美国取消对华关税增加,而是应该追求让美国在贸易政策上不

歧视中国 t) 真正在试图围堵中同技术进步的是美国的精英官僚群

体,尤其是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里的情报—司法阁.他们是这两

年来各路精英群体中唯一能够和特朗普所代表的民粹派搞对抗的,

所以应该对美国内部不同势力分而治之 J 但是到目前为止,我的

意见在政策圈中仍然属于非主流 。 许多非专业人士基于肤浅的自

由主义意识形态而不是深入扎实的实证研究 . 反而凭借资历、级

别、声望和人数优势而将许多错误意见塞入了中国的应对之策中,

以致 2018 年贸易战中我方屡屡被动、进退失据

此事令人慨叹

之余,也让我更加意识到,静心搞好专业研究,用心写点好书、

多教点专业基础扎实的学生出来,才能在将来让中国的对外经济

1X

政策水平更上一层楼 。

我与各路论战对手的根本分歧,在千对时代趋势的认识,尤其是关于全

球化问题 。; 全球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假如从欧洲大航海开始算起,广义全

球化巳经缓慢曲折地运行了 500 年 。 而狭义全球化则是特指 1979 年开始的

由美英倡导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其核心内容是倡导全球各国开放其经常项

目和资本项目,减少管制与税收.让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扮演各种要素的核心

配置角色 。 这轮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可以看作 500 年广义全球化趋势的新一

轮狂叙突进

回溯 500 年全球经贸史, 1979 年至 2008 年的美国对外经济

政策中所表现出的大胆赤字和慷慨进门,其实并非常态,而是有着一系列政

治、货币、思潮领域的特定条件的,而狭义全球化的可持续性依赖千这些条

件的稳定性 。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及其应对,带来了美国国内贫富分化的加

剧和新自由主义理论的信用破产,从而严重动摇了美式全球化的国内基础 。

2011 年春季的一个国内学术会议上,笔者过早地提醒大家“逆全球化时代

正在悄然到来”,当时遭到了与会学界同行的一致批判 。 2014 年之后,赞同

我判断的学者越来越多

时至今日,连全球化最坚定的信奉者都已经动摇了

他们的信心 。 其实,读过一点世界史就不难明白,全球化是一种与主导性帝

国的兴衰相伴而行的历史性趋势.曲折运动,有进有退 。

全球化浪潮伴随若美式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的全球推广,但是如今自

由和民主之间出现了对抗与分裂,导致了美式全球化的逆转 n 1979 年以来

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浪潮是由英美金融资本推动的,它在全球所创造的增

鼠财富主要由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以及美国西海岸的高科技部门所获得、

但是这个世界上有些关键群体却成为受损者,尤其是英美门人蓝领阶级 :

30 年来他们的收入没怎么涨,但是失业率、离婚率、破产率、吸毒率、犯

罪率、自杀率都大幅上涨了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作为罪魁祸首的

美国金融部门并没有受惩,反而借助扯化宽松而挣得更多红利.这引发其

他阶级的普遍不满 。 2016 年,当白人蓝领群体试图用民主赋予自己的选票

来表达不满、改变命运的时候,就发生了英国脱欧和特朗普胜选这样的政

X

治黑天鹅事件

世界历史告诉我们,贸易战仅仅是逆全球化时代的一种常

见症状而已,此外往往还有思潮极化、强人政治乃至大国战争等并发症 。

众所周知,中国是全球化时代的赢家之一,正因如此,许多人担心如

果全球化逆转则大大不利于中国的继续崛起 。 这种观点属千刻舟求剑型思

维 ,, 在笔者看来,中国的成功之道在千与时俱进,锐意改革,而不是某些

人认为的靠了美国的帮助发展起来 。 全球化时代我们当然应该摘改革开放.

那时的改革是向西方学习工业革命与市场经济,那时的开放,用小平同志

的话说,是向美国及其盟友开放 。 如今世易时移,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和开放,但这个新时代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独立

探索 . 而新时代的开放则是以我为主的、面向全球的开放 ) 春有百花秋有

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 只要我们应对得当,与时俱进,那么每一个时代都

可以是战略机遇期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梵天神梦境中的一个幻影而已,这个类比用以解释

全球化和美帝国体系非常适切 J 做梦的主体是美帝国,做的梦是新自山主义

全球化之梦,而所有的其他国家、企业、家庭、个人,都不过是这个梦境中

的一个角色或场景而已 。 在以美元信用和美国消费市场为基础的美式全球化

体系中,其他经济体的所有进步和努力,都是让美元的购买力更加强大,而

美元信用的创造是无穷的,信用扩张的真正受益者是美帝国 。 因此只要这个

体系在持续运转,其他国家都不可能在规模和质拱上真正超越美国,这是由

全球化游戏的结构和分工机制所决定的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无论是苏联、日

本还是欧盟 , 其经济规模和竞争力都无法超越美国,原因即在于此 。 挑战者

通常情况下是不可能战胜占据了体系中心的霸权国的、因为你挑战的不是霸

权国本身的国民与国土,而是包括你自身在内的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力

痲和资源 已

世界市场体系的强大之处在于,短期内它可以带给追随者更好的福利

和更多的交易机会,但是长期看将会“消化”掉外围追随者中的异质文明,

包括其制度、语言和组织体系

当年美同寄希望于通过接触政策而演变中

XI

国 , 这种战略自信不是毫无根据的 。 如同古罗马时期的体系一样 , 外围国

家的精英必然以讲拉丁语/英语为荣 , 以能够移民至罗马/美国为家庭梦

想 。 而要跳出这个体系也非常难,因为正常的政府和领袖都难以承受离开

体系的风险和困难 。 所以 , 只要保持以美元信用和美国同盟结构为基础

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体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会困难重重 。 追随美国

仅 30 年,中国的精英阶级便纷纷转移资产、转换国籍 ; 继续随波逐流

300 年,那么汉字的存在都将是存疑的 。 每念及此 , 尽管作为一个典型

的国际化精英而占据了全球化时代的不少好处,笔者却总是深以民族前

景为忧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特朗普的逆全球化行为,其实才真的打开了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机遇窗口 。 帝国的政治经济学本质是杠杆,而特朗普所

作所为就是让美帝国主动去杠杆 。 他以一种自杀式的疯狂向全世界同时发

难,以自鸣得意的食言而肥来营造不确定性以牟取谈判中的短期好处 , 用各

种退群和推倒重来以便让这个时代打上自己的烙印 。 我称之为牟取“违约红

利” : 借了信用卡不还 , 你相当于得到一笔红利 , 但是长期的代价将是昂贵

的 J 他的这种倒行逆施相当千给全世界做美国梦的人们一个尖利的叫醒服

务 (morning call 儿正是在这样的刺激之下,欧日关系、中日关系、中

欧关系、中印关系最近都有若干进展,原先以美国为中心的辐辏结构正

在发生快速的变化,连横正在转变为合纵 , 多极化时代真的要到来 。 在

这样一个时代,中国经济独立并超越美国才是可能的,以我为中心的全

球化才有机会 。 大礼不辞小让,与这样的战略机遇相比 , 对美国出口的

那点儿可能损失,还算得了什么呢?

自 2009 年写作本书的第 1 版至今,已经有十年 。 同顾十年来中同对外经

济关系的演进趋势 , 我发现本书的若干预言和预警都得以兑现

比如在 2010

年的第 1 版中,第 12 章 的最后预言 了全球化逆转的风险,在 2015 年的第 2 版

中(撰写千 2014 年),第 6 章最后部分预警了美元强势周期导致人民币汇率下

跌和资本外逃的恶性循环 。 这些兑现了的预言和预警,它们的存在多少可以证

XIl

明,本书对相关议题的理解框架是大体正确的 。 最后,借着这第 3 版出版之

际,我想对在本书的写作和修改过程中承担了大擞数据图表制作工作的多位学

生,包括高雪、徐天智、周思畅、王森等同志,表达我衷心的谢意,以及对一

段段师生缘分的珍惜 。

翟东升于人民大学

2018 年 l2 月

preface

。。。 第 2 版前言

从北冥神功到六脉神剑

中国到底有没有前途?在不同层面上同答这个问题`答案大不

相同 。

从宏观来看, 30 多年来,中国的国家实力和国民财富都有了惊

人的增长,国际地位也大有提升,相对于其他所有大国而吉,中国

国势的上升是最快最猛的 。 这样一个客观事实意味着中国这些年肯

定做对了某些至关重要的事情

但是.在微观层面上,作为普通中国人,生活中的各种困境把我

们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房价太高,丁.作难找,环境恶化,竞争太激

烈 · …各种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在身边时有发生 r 这样的中国难逍也有

前途?

千是,我们身处这样一种悖论之中:行整体国势,中国好像很

有前途;肴自己身边,中国却又好像问题很大

我这本书,就是要为读者解答上述悖论 J 办法就是打通宏观和微

观,打通政治和经济,把中国人的生存环境放在全球市场体系的背烘

中去觥释 3

写这木书,是为了告诉我的读者,为什么做一个 21 世纪的中国

人,是艰辛却又令人骄傲的 J

写这本书.是为了向世人揭示中国道路背后的辛酸曲折、惊人

智息与光明前途 C.

写这本书,是为了让中国的中上阶层家庭意识到,把你们的儿

XlV

女用一纸绿卡变成外国人,将是一种不明智的、自我淘汰的做法

说清楚中国为什么有前途,我只需要向读者指出一些基本事实和历史轨

迹 。 这些事实包括:世界历史演进的趋势、当代中国体制的特质以及中国已

经具备的巨大潜能

首先、 500 年来全人类命运的主题,就是全球市场体系一步步吞没并整

合体系外围的人口和地域,这一主题需要借助某几个霸权国家的商业或者武

力扩张来实现 , 500 年来的国际权势变迁,显示出一个消晰的演进逻辑:创

新和扩散之间的辩证法 。 一个小国通过创新,包括生产方式、社会组织模

式和战争手段等各类创新,可以获得击败大帝国的神奇力堪,迅速崛起为

主导全球市场体系的新贵 。 但是当他们的新知识、新观念、新模式扩散到

邻国或者友邦时,模仿者和原创者在同一个技术层次上竞争,于是规模重

新变得识要 。 正因为这种创新和扩散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看到最初是葡

萄牙、荷兰等百万人口级别的商业帝国突然崛起,然后天命转移到了他们的

邻居 :

千万人口级的英、法、德身上,然后又转移到后者的亲戚身上:亿人

口级的美闱和苏联 。 创新与扩散导致的权势转移轨迹仍在继续,并且由于信

息时代知识扩散的加速, 10 亿人门级的国家将更快地登上历史舞台

21 、 22

世纪谁将主导全球市场体系?中国昂然不是这个天命的唯一候选人 , 却是最

有潜力的竞争者

其次 , 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物种、在性

质上大不同于此前的所有类型 。 进入大众政治时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出两

大类现代体制栈式 :一 类是英、法、美等国的自由民主体制;另一类是德、

意等国的全能主义体制 。 两类体制各捎胜场、前者利千动员国民从事财富创

造,后者扭长动员国民力显

1949 年以来的中国,前 30 年学苏联.后 30 年

学美国;术来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将是上述两大类体制的杂交品种,是一

个把全能主义的动员功能与自由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整合在一起的新物种 。

新物种的诞生过程是痛苦的、因为两类基因之间需要磨合 。 我们今天讨论得

很多的治理问题 ,比 如腐败现象,就是两类基因在体内共存却又暂未充分共

XV

融的产物 。 我们作为普通中国人,在享受两种体制的优势的同时,又要忍受

两种体制的弊端,也是源于中国体制基因中的双重性 。 但是必须牢记:这是

新生命降世所伴随的阵痛 。

最后.中国的经济成就巳经具备了巨大的战略潜能,引而未发,意在高

远 勹 通过 30 多年的高速增长和坚忍持久的积累,中国已经具备了世所罕见的

经济实力 。 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暂时还不太捎长利用这种实力来追求其国

际抱负 。 如果要用故事入物来形容今天的中国,窃以为非金庸小说中的那位

段誉莫属:由千北冥神功的作用他获得了惊人内力,却困为六脉神剑缺乏临

敌发力的技巧而险象环生;其睁崠虽然只是偶然一霹,就已经让对手胆战心

惊 。 按照我的估算,中国的四万多亿外汇储备和巨额出口盈余,基本上是通

过“北冥神功”式的招商引资政策与强制结汇制度实现的,而反过来这些金

融资源又可以成为重要的对外政策杠杆 。 但是目前阶段,由于国内体制仍未

完全理顺,所以经脉不通,发力不畅 。 我的这本书,核心内容就是讨论中国

该如何打通经脉,发力制敌 )

如果读者只对国家经济手段的战略运用感兴趣,可以直接阅读本书各章

的后半部分,因为那里探讨了各类"招数”;如果愿意了解这些“招数”背后

的理论依据,不妨重点阅读第 1 章、第 2 章和第 12 章;如果想更全面地了解

中国对外经济关系,那么通读全书也无妨;如果想对本书内容做出反馈,欢

迎访问个人博客: http:/ /blog.sina.com.cn/didongsheng, 或者发送电子邮

件至:山 dongsheng@ruc.edu.en 。

contents

目录

。。。。..

第 3 版前 言

第 2 版前言

第 1 衍

世界市场体系的中央与外围/ 1

、11 代世界市场体系的构造/ l

世界市场体系的基本特点/ 5

作为中央国家的收益,代价与条件/ 13

外削国家发展道路上的常见陷阱/ 19

注释/ 22

第2 音

中国在体系中的足迹/ 30

中国的辉煌、危机与涅架/ 30

当代中国在体系中的地位变迁/ 33

" 二 外路线”的利弊/ 36

对“ 气外路线”的修正/ 41

`. =外路线”在中国何以实现/ 43

`兰 外路线”的兴衰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49

注释/ 51

V

第3 章

”三外路线”下的对外贸易/ 54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轨迹/ 55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动能 / 64

鼓励出口的政策组合/ 69

贸易、产业与地缘政治经济/ 75

注释/ 79

第4序

外商五接投资与中国的经济安全/ 82

..=心外路线”下的外资政策及其效果/ 83

关千外资的争论:“恐外症”“崇外症”及其本质/ 90

中国外资政策的未来趋势及政治和战略潜力/ 99

产业升级与资本形式/ 103

注释/

第5 节

114

人民币汇率与人民币国际化/ 120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120

人民币汇率的政治经济学/ 125

人民币汇率变动背后的政治/

128

人民币国际化/ 133

国际化的条件和战略/ 145

注释/ 148

第6 立

外汇管理政策与外汇储备/ 152

外汇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储备的形成/ 153

外汇储备的经济含义/ 159

外汇储备与“中国一美国“/ 162

VI

储备多元化及其政策后果 I 166

注释/ 173

第7 范

中国对外资本输出/ 176

从对外资本输出看中国在世界市场体系中的地位 / 176

中国政府的“走出去“政策/ 180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动机与挑战 /

l84

自主品牌的国际推广过程为中国的国际公关提供政策杠杆 / 187

中国资本输出的现状与未来 / 190

注释/ 197

第 8章

国际投资规则的制定权争夺/ 200

主权财富基金的发展及其投资规则之争/ 200

国际投资法与中国的选择/ 213

注释/ 2 18

第9章

超越“能源安全 ”/222

能源问题的若干基本常识/ 222

中国的能源安全/ 226

高油价有利于中国崛起/ 229

注释/ 236

第 IO 章

原材料市场中国的定价权/ 238

原材料市场的 三个关键问题/ 238

开放经济环境下的中国粮食安全/ 240

疯狂的石头:铁矿石进口及其谈判 / 249

Vll

稀土/ 257

注释/ 263

第 II 店

中国的对外援助/ 267

中国援外的历史与现实/ 267

构建“中国特色援外理论 ”/271

干涉与良治 : 援助中的主权问题/ 277

改进中国的援外政策/ 278

注释/ 286

第 12 音结论: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潜能与风险/ 289

关下两组关系的探讨/ 289

,气外路线”是否可 以向外围国家推广/ 293

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战略潜能/ 297

未来 IO 年对外经济的几个可能风险/ 304

注释/ 307

参考文献/ 308

C h a pt er!

...。。

。 第 1 章

世界市场体系的中央与外围

全球经济体系存在一个层次分明的等级秩序,一国的命运取决于它在这

个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 体系中央国家比起外围国家享有很大的好处 :

但比外围国家富有得多,而且稳定得多

它们不

因此儿乎每个外围国家的政府都试

图让自己的民族挤入中央 。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 65 年来 , 仅有极少数

成功者.其原因在于发展道路上存在各种“陷阱",能躲过的幸运者极少 。

当代世界市场体系的构造

四类国家

丐前世界市场体系中 . 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它的套叠型中央—外闱结构

1

所谓套秏型,是指这个世界体系分为多个层次,如同多个 同 心圆套叠在一起,

不同的国家分布在不同层次 的 陨子中,财富则在这些同心圆之间生产、流动、

消费与储存

通过既有竞争义有合作的博弈,各国在这个体系中各占其位,

各逞其能,形成相对稳定的分 T ,从而确定了各自在这个体系中的位置 -

分析某国在这个体系中到底处在什么位罚 , 最主要的是看这个国家向整

个体系 出 口何 种 东西 以 交换它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从 这个角度来考察所有

的经济体, 世界体系内的国家和地区大体可以分为四类,分别为中央国家、

准中央国家、外围工业国家以及原料提供国家 (如图 l - 1 所示) 。

2

1

中 国为 什么有前途

.,.一

•-

·一... 一

_..,

.`

,.

-- - • ~· •

,.、.、`

·、

' ·,.,·

、·

/勹:三

-,.,'

,赁 '、、.,,

·,、

日11

尸-亏一一一一四

、~.- - •-

图 1- 1

中央国家

准中央国家

外围工业国家

原料提供国家

- .- - ·乡

商品、货币在体系中的流动图

l . 依靠信心生活的国 家

第 二 次世界大战后处于全球市场体系中央地位的国家显然是美国

世纪初,它出口最多的东西不是商品或服务,而是美元

到 21

其次是各种无形资

产,包括商标和品牌的使用权与特许权 、 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文化产品,

以及 一 些商业模式

至于粮食和军火等物质性商品则都是排在后边的,在金

额上远不能与前两大项相比

世界市场之所以如此积极地追捧美元和美国无形资产,是因为体系外围的

绝大多数国家都认同美国的实力优势 、 政治经济体制的优越性以及作为帝国的

信用 。 我们之所以相信美元,并非如同美元纸币上所印制的那样因为“我们信

仰上帝”,而是基千美国无与伦比的经济技术实力以及压倒性的军事和政治优

势 。 美国的财富和力址义反过来导致了全世界对美国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

承载或者象征了这些文 化 的商品与品牌的追捧 。 2 由此,我们可以将美国这个

中央国家称为依靠信心生活的国家 : 依靠别人对他们巨大的实力优势和制度优

越性的信任和信 心 ,以及 他们 对这种信任和信心的坚定维护与巧妙使用 u 3

2 .依靠理性生存的国家

紧邻美国外围的是西欧和日本等准中央国家.它们用来与世界交换的商

第 1 立

世界市场体系的中央与外围

I

品也包括它们的货币, 4 但是最主要的还是精致的高附加值工业品与服务 。 就

我们中国人工作和生活中的体会来乔,大多数知名品牌的进门货都是来自西

欧和 R 本的,包括汽车、摄像机、化妆品、奢侈品等各类商品 门 与之形成对

比的是美国商品,作为消费者我们一时间恐怕很难想起几个地道的“美国制

造、中国销售"的品牌来

西欧和门本既有中央国家的货币出口及虚拟经济

的特征,又保留着类似于外围国家的工业制造能力,所以我们将它们称为准

中央国家

它们依靠的是百年工业发展所获得的资本积累, 5 加上在先进的研

发能力以及管理组织能力基础上获得的技术和专利优势,所以我们可以称之

为依靠理性而生存的国家

3.依靠勤劳谋生的国家

在欧洲与日本的外刚,是第 三 个层次的国家,即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

业的国家,其中生存着世界上最大址的人口 。 它们也生产工业品,但是与准

中央国家相比,它们的工业生产在技术上远为简单,组织效率和管理技巧明

显落后,其产品与服务的精致复杂程度相对低下,其单个产品的零部件数扯

远不如前者庞大,更缺少对核心技术的掌握 。 中国及大多数东亚邻国,以及

印度、南非、墨西哥、巴西、土耳其、部分中东欧国家即屈于其中 。 由于它

们提供 r 全世界最大批的劳动力供给,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基本上屈于劳动

密集型,所以不妨称之为依靠勤劳谋生的国家 。

4 .依靠运气生存的国家

在体系同心圆的最外围,则分布若许多依赖能源和原料出口而生存的同

家,这些国家覆盖着地表最大面积,中东、拉美、非洲、东欧、中亚等地的

大批经济体都处于这第四罔中 。 它们基本不创造或者制造东西来与世界交

换, 6 而是拿祖先传下来的地下埋藏的资源交换别人的劳动产品,所以,我们

不妨称之为依靠运气生存的国家一—它们生存的质址取决下脚底下的土地可

以提供何种自然资源 " 7

3

4

I

中国为什么有前途

差异 、 分工与财富循环

与 20 世纪六七卜年代的状况相比,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体系出现了进 一 步

的分层,在中央地区出现了美国同欧日等国之间的进 一 步分 T. ,美国经济进

一步虚拟化,制造业进 一 步相对衰落, 8 美国同内除了少数最具垄断性的制

造业比如军火和航空航天外,其他工业都在不断转移至欧日或新兴工业同家

在制造业整体工艺水准和技术专利积累上,日本和欧洲在很多方面已经反超

美国 _, 9 美国同欧日之间分工发展的结果是,美国越来越巩固了其“世界银

行”的地位 C 10 各类国家的比较,如表 1-1 所示

_

表 1-1

中央国家

匾亚雪

I

l

美国

各类国家的比较

准中央国家

I

土耳其、东欧 ' 国拉美各国

各国、南非

技术、知识

货币、知识产

权、商业模式

_

-_ I

- I

_

产权、核心部

件、资本密集

型产品

b:际信用与 l厂石

资本存量

1

组装产品、

!

劳动密集型产 1

I

能源和原材料

品与服务

!

Jr 勤劳与节俭 1遗:气或祖先

厂国际威望-|I 枝术能力和 1

军事最强大

原料提供国家

尸 墨西哥、巴西、

中国、五、1“4 东各国、非、洲

俄罗斯]

l

I

外围工业国家

劳动力规模,

和素质

丰富的人均 1

可出口原材料

l 立程师最密集 l 劳动力最多 领土幅员曼

研发中心和

| 加工车问 尸场与林;

世界的银行 ] 实验室

匿咖陌i,f诉看 L 大型食肉奋衵 l 小型食肉动物 ll 食草动物

[14 兆美元

47

Ii22 兆美元 JI 25 兆美元 ]

000 美元 I[6700 美元 I 250 美元

[19 兆美元

000 美元 JI 34

仁 桢物与妃五]

9

第 1 兹世界市场体系的中央与外围

1

上述分工的基础是它们各自的比较优势和资源察赋差异,借 此 而形成的

体系内贸易关系是 : 原材料从第四隙国家流向内圈国家;第三罔国家的工业

生产能力加上来自第二圈的精细部件和研发、营销服务,变为各种层次的产

品与服务流向中央和外围;而中央则用其信用资源来向外围各个层次支付其

所购之物

与贸易关系相对应的是中央同外围之间的融资关系`这种融资关系的另

一 种称呼便是所谓的美元霸权 七 12 外围国家通过向中央国家提供它们的劳动

成果或者祖产,账面上获得大批贸易盈余

此时,如何储存这些贸易盈余就

成为一个问题 : 它们的批太过巨大.以至于采用人类史上千百年来的老方法

不再可行一转换为贵金属(比如黄金)”来保存其价值 。 在此背景下,巾最

富裕、最强大的中央国家提供的支付保证`无论是其政府发行的侦券还是其

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都构成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替代品 C' 千是中央一外围之

间的全球 市场体系形成了一个喷泉池一样的 循 环,在这个池中流动着的就是

财 富 之水 。 中央国家作为商品与服务的最终消费者和体系主流货币的发行者,

掌握 了这个喷泉池的根本动力 。 资金出千储值需要由外围向中央流动,中央

将资金川悄费或者投资的方式投射到世界各地,拉动整个体系的经济增长

世 界 市场体系的 基本特点

本节内容是对这个世界市场体系特点的归纳

无远 弗 届

世界市场体系无远弗届.没盖着儿乎全世界各个角落 ^

这主要是全球化的功劳 。 其实.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就是这个世界市场

体系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吞噬和改造原本孤立的、分散的、自在的地域和

人口,将尽可能多的要素的价格在尽可能广的范削内均衡化

冷战时期.两

大阵营的对立导致世界市场的长期分裂,但是到了 20 世纪八儿卜年代.伴随

5

6

I

中 国为什么有前途

着冷战的结束,先后有将近 30 亿人口和全球一半土地(中国、苏东地区、印

度)加入到这个世界市场中来,从而大大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 。 如今,世界

上很少再有国家能像 30 年前那样孤立于世界市场之外,即便是朝鲜.也巳经

以某种形式参与其中 。

非常不公平的体系

中央国家比起外围国家不仅远为富有而且远为稳定 。 以 21 世纪初期人均

能源消费为例,假如中国人均石油消费扯”是 1 个单位,那么欧洲(包括东

欧)国家的人均消费拭就是 6 个单位~日本人均 9 个单位,而美国约为 l5 个

单位 。

图 1-2 显示的是中央富国(或地区)同外围穷国(或地区)相比,不但享

有人均财富擢上的优势,而且其经济、金融环境更加稳定 。 15

人均财富炽与资本市场稳定性

85

80 1

75

.中国大陆°

70

65

丙 60

印度

.捷克

.巴西

峙 55

喜 50

意大利

.

智利

..日本 澳大利亚

中国台湾

英国

45

、美

40

35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2007年人均 GDP (单位:芙元)

图 1-2

体系中央不但远为富有,而且远为稳定

@数据取自中国上海,作为代表性数据

相对千体系中的其他所有国家.中央国家的政府可以更为从容地应对和

利用全球市场力址的波动循环

索罗斯在其各种论著中曾反复强调:这主要

第 1 市世界市场体系的中央与外围

I

是巾千中央国家掌握自己的货币政策,而外闱国家无法掌握自己的货币政策,

受限于来自 IMF 和世界银行的“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压力`外围国家甚至丧

失了财政政策的自主性 ^ 16

吁外闱国家面对经济和金融危机时,中央国家往往出面施加压力 . 要求

外闱国家采取“顺周期“政策,也就是说,要求它们放开对市场的管制 . 让

市场做 I1 由落体运动,“自己寻找到均衡” 。 比如 1997 ~ 1998 年亚洲金融危

机和 1999 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时期,美国都要求申请救援的国家放开管制,

增加税收,减少政府预算,以便减少赤字,紧缩银根,这些要求显然加剧了

金融与货币市场的波动性

而当中央国家自己面对危机时.它们则给自已开

出“逆周期”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药方,也就是说,在经济面临衰退的时候实

施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而在经济过热的时候采取从紧政策,其目的是

要皮平经济波动 ( 这种货币和财政政策的自主性和自利性,源于中央国家

对核心货币的垄断 - 17

这个体系的不公平之处还体现在中央国家利用自己的货币作为全球储备

货币的机会,向全世界征收铸币税

狭义的铸币税是指中央同家向外围投放

的基础货币换取了大狱的具实价值 . 而印制或发行这些基础货币的成本近乎

为零 , 而且理论上这些货币永远不必收同来

广义的铸币税是指,外围国家

将巨拭资金储存到美国,每年只拿很少的利息,考虑到美元相对于基本商品

的持续贬值 , 这些资金事实上获得的利息为负,而与此同时,中央国家对外

进行投资,获得很高的收益率

两者相减,所余差额便是广义铸币税

以中国同美欧之间的资金循环为例,中国存在美欧等国四万多亿美元用

于购买侦券或者银行存款,考虑到货币贬值因素后利息接近于零,而美国跨

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每年获取的利润率通常是两位数

中国向体系中央国家“纳贡“近 4 000 亿美元

两者相减 , 可知每年

18

要素流动的选择性

当前的全球化其实并作资源与要素的全球充分流动

不同的要素流动程

7

8

I

中国为什么有前途

度大不相同 。

最容易流动的是信息和观念,"透明 ”(transparency) 、“知情权”以及“媒

体自由”等观念在中央国家的推动下成为一种共有价值的有机组成部分 。

其次是资本的流动,在中央国家的倡导下,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

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放其金融与货币市场,允

许国际资本跨境自由流动 。

再其次是商品和服务的流动,在 WTO 等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多边协定

的推动下,国际贸易长期维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其占全球 GDP 的比例也越

来越大 。 但是与资本流动的自由度相比,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周期性地兴起`

降低了商品和服务跨境流动的自由度 。 19

与前三项相比,技术的流动相对困难,一方面是由于专利的国际性保护,

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央国家对某些外围国家的特别制栽 。 比如美国和欧洲一直

维持着对中国的军事技术禁运,军民两用技术也在其列,但问题在于绝大多

数技术都可以或多或少地找到某种军事或者安全意义, 20 因此绝大多数先进

技术都在禁运和限制之列

最难以自由流动的恐怕要数人力资本,各国都欢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

但是坚决拒绝普通移民 己 反移民问题是美国和欧洲最头痛的跨国治理问题之

一。近年来建设有成的中国也开始发现自己面临类似的麻烦勹

上述要素流动的差异说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那就是我们今天所处

的全球市场体系是非中性的,它有利于中央国家而不利于外围国家,其中的

基本规范与道义都是按照中央国家的偏好和利益来确定的(包括“反非法移

民”“反扩散”“绿色环保 ”) C 这一非中性特征源于这样一对矛盾:全球经济体

系是高度一体化且呈等级制 (hit'rarchical) 分布的,而与之相应的全球政治体

系却仍以主权平等的国家构成,无政府 (anarchical) 状态是其基本特征 勹

正是全球经济和政治结构的根本差异,才导致了作为整体的人类至今仍

然挣扎在严重的不公、不和与无序之中

差异如图 1 -3 所示

不同要素在体系内跨境流动能力的

第 1 萃

世界市场体系的中央与外围

1

流动自山度

信息和观念

资本

图 1-3

商品和服务

技术

人力资本

要素类型

不同要素在体系内跨境流动能力的差异

体系的自我强化功能

所谓自我强化功能,是指由于这个体系的作用,中央和外围之间的差距

进一步拉大,导致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

外削国家的政府和企业认为中央实力强大,因而可信,所以将资本和财

富投入中央,而中央则由千获得外闱的资本与财宫而显得更为强大、富有而

且优越,从而使得外闱更加乐千将财宫寄存到中央去,期望的利息也因此更

外围的巨批财富流向中央,使得中央的资本密集度大大高千外围,富余

者价格低,所以中央的资金价格(利率)大大低于外刚

从中央到外围,基本

上是资本密栠度由高到低排列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祥一种现象,人越是穷越借不到钱,越是

富越是有人抢着借给他钱 。 所以我们常常戏说银行家们的行为特点是“天晴

的时候他们哭着喊着要把伞借给你,一旦下雨他们又哭着喊着要把伞拿回

去”

这个道理在国家间也是如此

那就是"损不足而补有余“

这其中体现出资本流动的一个基本特征,

越是缺少资本的地方越是留不住资本.而越是资

本富余的地方就反过来越能吸引资本.原因在于财富批构成信用,而信用构

成人们对风险和流动性的评估 勹 21

财务资本的跨国流动如此,人力资本的跨国流动也是如此 。 通过留学或

9

IO

I

中国为什么有前途

者投资移民,大批人才从外圉国家流向中央国家 。 他们宁愿在发达国家从事

非常边缘性的工作也不愿意回到祖国去,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但是最基本

的因素是中央和外陨之间的资本密集度差异带来人均收人水平、生活水平和

发展机遇方面的巨大差异 。 对千中国和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这种人力

资源流失还并非伤筋动骨,但是对于一些百万人口级的发展中小国而言,聪

明能干的人才流失殆尽,大大降低它们的内部治理能力和经济竞争力,从而

进 一 步恶化其整体发展条件 。 在非洲的某些国家中,政治和社会精英们分为两

大类,一类早早地流向欧洲和美国,另一类留在母国占据着某种政治和经济资

源 , 但是他们留下的基本动机是为了尽快积攒足够的财富以便离开非洲 " 22

值得注意的是,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向中央积聚而带来的"劫贫济富”

效应是一种中短期的效应,但它的长期效果是弱化中央国家的实力基础而有

助于某些外围大国的发展和崛起 。 无论是中央国家对外围国家的资本投资,

还是中央国家对外围商品的消费,乃至两者间人力资本的流动,都加速了技

术和能力从中央向外围的扩散 。 当然由千各自的国情差异,不同的外围国家

在 此 过程中受益或者受损的程度各不相同 。

周期性的自我更新

如果放在数百年的长时段来看,这个世界市场体系存在周期性的自我更

新特点 。

让我们简要地回顾一下过去 500 年 23 的体系自我更新过程 。 500 年间,

一个日益扩大、深化的世界市场就为近现代世界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根本动

力 。 如果这 500 年的世界史是一个整体,那么它的主题就是全球市场的扩大

与深化,而 500 年的沧海桑田就是这个主题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渐次展开,中

央地位中的霸权大国的兴衰更替无非就是围绕同一主题的不同乐章:初看起

来它们的故事似乎可以独立成篇,但如果把它们放在那个整体和主题中来理

解 , 一个远为恢宏、更为本质性的面貌就会显露在探求者面前一创新让一

国崛起为中央国家,扩散则导致它将中央地位拱手让人 。

第 1 在

I

世界市场体系的中央与外围

500 年间,先后有多个信奉并充分适应市场制度的国家与地区兴起,占

据世界市场的中心,按时间顺序分别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葡萄牙和西班

牙)、荷兰、英国、美国,它们分别各领风骚近百年

“不变之处在于这些

国家对市场的控制和利用,变化之处在千中央国家的规模一个比一个大

最初葡萄牙、荷兰这种百万人门级的袖珍强国.到 18 、 19 世纪千万人口级的

英国,再到今天数亿人口的美国以及即将登场的印度与中国这样的十亿人口

级的大国

这是一个全球范围内创新—扩散的过程,在一波波的扩散中,卷入的角

色越来越多,而主角的规模则越来越庞大

这绝非偶然:技术与人类组织方

式的变革带来财富创造能力或者财富掠夺能力的突飞猛进,掌握了先进能力

的一小群人可以凭借这种优势轻易战胜规模巨大却落后的对手;在成功典范

的感召或压力下,周边某些有条件(比如血缘上、文化上、地缘上与原中央

国家联系紧密)的国家开始进行模仿甚至再创新 。 而一旦大家都掌握了这些

新的财富与权势要素.那么规模(人口与幅员)就重新变得重要 。

除了“创新 vs .扩散”这对矛盾之外,体系中央地位对霸权国家力址基础

的腐蚀作用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没有国家能“千秋万代,江山永固" 。

西班牙的权势在很大程度上恰恰受损千它自己的财富

西班牙美洲帝国

盛产的黄金白银源源不断地运往西班牙本土,这些作为货币的贵金属引起了

持续的通货膨胀,并使西班牙本土手 T 工业的发展受到严重而持续的抑制,

帝国哀落的根源就在于此 。 英国是全球工业化的领头羊,作为全球市场体系

的中心,伦敦金融城是全球资本循环的心脏 。 但是由这个心脏推动的持续的

资本输出加速了英国相对实力的衰落,并最终在 20 世纪早期的战争中失去其

中央地位 。 美国享有中央地位的 60 多年来,已经从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变为

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经历了持久的产业外移,经济高度虚拟化、泡沫化

甚至在与国防相关的高科技产品供给上,它对外国(欧洲与日本)的依赖都相

当严重

这反复出现的一幕,提醒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全球市场体系尽管在短期

11

12

I

中 国为什么有前途

内有上文所说的“劫贫济富"的特点,从长期来看却又有“损有余而补不足”

的特点 。 25

结构的鲁棒性

500 年间人类的能力、观念、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令人惊

异的是这个全球市场体系的中央一外围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 这种结构

的稳定性首先是由千国家间力批分布的不均衡是历史的常态,而均衡(比如

冷战时期)是非常态 。 吁一国占据明显实力优势的时候,它的力址和财富规

模又被前文所述的体系自我强化机制所放大 。 而体系长周期的自我更新机制

让整体结构更具有鲁棒性,也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变则通,通则久" 。

值得指出的是,近年中国的经济学、金融学界广泛讨论美元衙权的脆弱

性和不合理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探讨中国是否能够以及如何改造当前

全球市场体系的问题,此事事关重大,有必要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予以

审视 。 深入的探讨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展开,在此仅简要指出这些讨论中

常见的逻辑问题 。

许多研究者都对美国占据并享受中央地位的好处却拒绝充分承担责任的

行为大加指责,并强调这样的国际货币—金融制度安排不公平`因而不可持

续 。 但是假如我们考察历史和现实的话,会发现事实上不公平的事情未必就

不可持续 。

以我们自己的历史来看,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家天下“帝国体制,存在

非常严重的不公和残酷的一面,对民众的物质剥削和精神奴役都非常严重、

也的确周期性地陷入混乱和动荡,但是这种权力结构本身经历了 2 000 多年

的世事变迁和王朝更替而非常稳定 。

从当代世界经济的历史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60 多年来,尽管经历

了去殖民化、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重大变故,但中央国家和准中央国家的

二十几国构成 的小阁子几乎没有吸纳新成员 。 假如不考虑中东石油富国(依

靠卖石油而获得财富不具有可持续性与可复制性,故不在讨论之列),除了亚

第 1 章

世界市场体系的中央与外围

I

洲的四小龙终于成为"准会员”之外,其他 150 多个大大小小的经济体中,

在俱乐部门口转悠的多,能登堂入室的少 。 进入新世纪,十来个中东欧国家

依靠同西欧的"一体化”而好不容易打开了发达国家俱乐部的一个后门,但

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却令多个中东欧国家功败垂成,恰如 10 年前的亚洲金

融危机让一批东亚国家”一夜打回原形”一般 。

外围国家迈向体系中央的艰难,充分地反映出试图改造这个体系的基本

结构恐怕远非想象的那么容易 。

这里有两个稳定概念需要区分:一是市场的稳定,它指的是各种商品和

要素的价格的平稳运行,也就是说不发生恶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二是市场

结构的稳定,也就是本书所讨论的中央外围关系基本构造和特征不发生重大

变化 。 两个稳定概念指的是两回事,混淆两者将犯逻辑错误 。 看到市场的动

荡便断言市场结构将会改变,就好比仅仅因为目睹大海汹涌波涛而断言海底

正在发生地壳构造突变一般 。

换一种说法,当前的全球市场体系在利益的分布上非常不平衡 (unbalance)、

不对称 (assymmet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