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国企改革看重什么?

新一轮国企改革聚焦提质增效,股权财政接力带动国资价值重塑。

新一轮国企改革拉开序幕,央企提质增效的工作加速落实。2023 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 国资委会议等围绕新一轮国企改革密集发声,有关提升央企上市公司质量的会议密集出台, 2 月 23 日国资委出席国务院新闻发布会,提出乘势而上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健全有利于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强化和各类所有制企业合作;2 月 27 日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召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经验成果交流会议,要求抓紧研究谋划 新一轮深化国企改革行动;2 月 28 日国资委召开央企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专题会,提出 统筹推进央企高质量上市,通过充分对接资本市场、助力稳定资本市场,为央企高质量发 展提供坚实支撑。3 月 3 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会议,对国有企业对标开展世界一流企业 价值创造行动进行动员部署,我们认为新一轮的国企改革再次拉开序幕,提高央企上市公 司质量的工作有望加快落实。

新一轮国企改革更侧重提升核心竞争力与增强核心功能,央企发展实现量质双升。2 月 23 日国新办举办新闻发布会,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指出国资央企将突出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 务,坚持“一个目标”,用好“两个途径”,提升重点放在“三个方面”,其中“两个途径” 一是提高核心竞争力,二是通过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来增强核心功能,从具体的措施来看, 科技、效率、人才和品牌被提到重要位置,央企的发展强调“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 理增长”,我们认为效率的提升和科技的创新有望引领这一轮国企改革,提质增效成为贯 穿这一轮国企改革的主线。

国资委考核更注重经营质量提升,对盈利质量和现金流的考核加强。2023 年中央企业经 营层面的任务目标,由 2022 年的“两增一控三提高”变为“一增一稳四提升”,中央企业 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两利四率”,日前被优化为“一利五率”。从与 2022 年的指标 对比来看,可以看到以下几方面调整:1)以净资产收益率(ROE)替代营收利润率,对 盈利质量考核更加全面。在保持“资产负债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提升 ROE 需要进一 步提升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综合表现;2)新增营业现金比率考核,首次将现金流相关 指标纳入央企考核。我们认为随着国资委对现金流考核的重视,预计后续央企经营性现金 流有望明显改善;3)资产负债率由“控”改“稳”,有利于减少央企资金束缚,加快项目 推进,同时减少永续债等高成本融资工具发行,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新一轮国企改革驱动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估值体系屡被提及。2022 年底以来,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估值体系屡被提及,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 2022 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对如何建 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进行了详细阐述。其中他提出要,“把握好不同类型上市公 司的估值逻辑,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上市公司,要进一步强化公众公司意识,主动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让市场更好地认识企业内在价值”, 22 年末上交所出台《中央企业综合服务三年行动计划》,从服务推动央企估值回归合理水 平,配合国务院国资委开展央企专业化整合,积极服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三大方 面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引导央企上市公司用好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等各类资本工 具,不断完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23 年 3 月国资委召开会议,对国有企业对标开 展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进行动员部署,会议强调,以价值创造为关键抓手,扎实推 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世界一流企业。

股权财政或接力,提升国资运营质量及股权市值或为重要着力点。根据财政部近日公布的 财政收支数据显示,2022 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 66854 亿元,比上年下降 23.3%,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需求见顶,在土地财政依赖度越来越高的同时,土地出让金开始下滑, 股权财政或接力,而股权财政具备基础,核心在于提升国有资产运营质量、股权市值,未 来通过国有资本适当减持、上市公司回购等方式亦可释放更多资金支持民计民生。当前土 地财政转向股权财政具备两个基础:1)直接融资提速。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资本市场 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为优化融资结构进一步指明了方向;2)国企资产规模较大, 根据《国务院关于 2021 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2021 年,中央企业、地方 国企资产总额分别为 102、206 万亿,合计 308 万亿元。假设央国企总资产收益率提升 1pct, 则能增加 3 万亿财政贡献,占 2022 年土地财政使用权收入的比例为 46%。

示范企业有望成为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排头兵,具有广泛示范带动效应。作为今年国资央企 工作的重点,“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已出现在国资委的多个重要会议中,尤其是 3 月份以 来,国资委更是对其给予了较多关注,先后召开了国有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 动启动会议、对标世界一流提升智能管理水平现场推进会等。3 月 17 日,国务院国资委印 发《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和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其中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有海 螺水泥等 7 家,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共有 200 家,要求各地国资委聚焦促进企业提高核心竞 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努力打造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 流企业和专业突出、创新驱动、管理精益、特色明显的世界一流专精特新企业。根据我们 的梳理,一共 15 家上市的建筑建材公司在名单里,主要聚焦在传统基建、水泥、玻纤、 碳纤维等细分领域,具有广泛的示范带头作用。

聚焦主业、加强核心技术创新和优化股权结构或将是这一轮对标世界一流的重心。3 月 31 日,国资委党委委员翁杰明在国有企业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推进会上表示,200 家示范企业中有超过 1/3 为上市公司,要用好上市平台,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 功能,围绕关键技术等开展对外并购和资源整合,同时提升科技创新力是核心内容和关键 所在,要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的卡点、堵点、脆弱点,尽快取得更多“从 0 到 1”的突破, 力争做到研发投入强度超过行业平均值 2 倍以上。此外,在深化改革方面,要持续优化股 权结构,引入有战略价值、有业务协同的投资者,发挥积极股东作用,坚持效率效益最大 化目标,实现净资产收益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核心指标持续提升。

总体来看,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估值体系和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本质上其实都是国企 改革深化的结果。从政策端的传导对于国资考核指标的变化到对于实体企业做出科技创新 和效益引领的要求,其实本质上都是国企改革持续深化的过程,对于中国特色估值体系而 言,最关键的仍是提升国有企业自身经营质量,加强与市场沟通,获得市场认可,央企和 国企重估仍需要有行业和公司基本面的边际变化。